close

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sition/World's Fair

       其又稱國際博覽會萬國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萬博,是一個具國際規模的集會。參展者向世界各國展示當代的文化、科技和產業上正面影響各種生活範疇的成果。

博覽會的蘊釀

   歐洲農業時代在收耕後的集會、市集,藉由商品的集中,交換、買賣,是為了商業目的出發。隨著發展宗教節慶伴隨著市集活動,馬戲團、表演,開始與宗教、娛樂做結合。後來逐漸發展成定期、有固定場所、以物品交換為目的的大型貿易及展示集會,這也是博覽會的最初型式。公元五世紀的波斯帝國舉行了第一個超越市集功能的展覽會。十五世紀之後,歐洲開始舉辦各型大型博覽會。

 

 

1851年倫敦水晶宮博覽會

 

  最初十九世紀歐洲博覽會的特色是展示各國工業技術的進步和特色產品,當時的博覽會、農業集會類似於日本的見本會、品評會、共進會等,藉由相同物產的集結、同業工作者的意見交換與商品比較、買賣,能達到精益求精與擴大市場的效果。而博覽會事業開始發展後,許多地方的品評會、共進會演扮演事前選拔優良物產的初賽資格,同時也是大型活動的預演與資金人員集結。

     維多利亞女王在1851年的開幕致詞宣稱博覽會的四項價值:『各國以和平為前提的競爭、工業文明進步、促進貿易發展、消除關稅壁壘』。一直到今日的博覽會這四項目標仍以各式姿態出現,藉由集世界精華於一時一地,不僅能建立國家形象、利用觀看比較促進技術進步、各項物資流通、並且也是追求新知和文明啟發的象徵。博覽會和平競爭的目的則在福澤諭吉「西洋事情」中充分表現,他首度將「exhibition」譯為博覽會並延用自今,提到:「收集各國名產、便利器械、古物奇物向萬國人民展示,稱之為博覽會,達到教學相長、取他人之長處以利己,並且能夠進行智力功夫的交流」。因此雖然「世界博覽會」或「萬國博覽會」是相同等級的國際盛事,只是「萬博會」更常被使用於日本所承辦的世博會,或日本在指稱世博會時使用。

 

 

參考資料

 

呂紹理 2005 《展示台灣》。台北,麥田出版。

平野繁城 1999 《国際博覧会歴史事典》。東京,內山工房。

吉田光邦 1985 《万国博覧会-技術文明史的に》。東京,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維基百科 世界博覽會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96%E7%95%8C%E5%8D%9A%E8%A7%88%E4%BC%9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xpo2010tnua 的頭像
    expo2010tnua

    北藝大文資學院,2010上海世博之旅

    expo2010tn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