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美國紐約舉辦了第二屆世界博覽會。新大陸的主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成就。
這次博覽會有23個國家參加,跨越大洋而來的歐洲人更多關注的是這個新興的國家,它的一舉一動似乎完成著歐洲人拼來鬥去也沒有做到的一流追求境界,從產業到政治,這個國家似乎前景無限。此次博覽會不但參展國多於第一屆,而且又添設了農業機械產品和優良品種的展示。美國人對西部的開發終於有了一個把“金針度與人”的機會。當然,工業產品的光芒仍是耀眼的,在本屆博覽會,附有安全裝置的電梯首次亮相,贏得喝彩。
又一座水晶宮
在這次新大陸舉辦的第一個世界博覽會上,美國人亦步亦趨地學英國人,他們也造了一個“水晶宮”,但由於設計及施工不良,“水晶宮”嚴重漏水,毀壞了一些展品,觀眾也被淋濕。這成為英國人自豪的又一項反證。
本屆博覽會展示了美國的成功,但卻並不被世界看好,甚至成為了歷屆世界博覽會中失敗的典範。雖然在5公頃的土地上展示了4854項展品,但只有23項來自其他國家,似乎是23個參展國,一家一項。同時,由於管理混亂,導致了嚴重的財政虧損。
雖然造成了嚴重赤字,但也是美國初露頭角,加強新舊大陸產業與知識交流的契機。
改變世界的高度-蒸汽電梯
蒸汽、技術、工業革命、世博會,四者緊密相連。紐約世博中展出蒸汽升降機,也是電梯的前身。電梯是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一種新科技產品。電梯的出現改變了建築的高度,改變了城市的風貌,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很多科技產品一樣,電梯與世博會的關係源遠流長。電梯的前身是以水力或蒸汽為動力的升降機。1851年倫敦世博會上出現了水力作動力的升降機。1853年美國紐約世博會上,出現了由美國人奧的斯設計的蒸汽升降機。
而後不論是在1889年巴黎世博會中誕生的巴黎艾菲爾鐵塔、1935年台灣史上最大博覽會總督府前四層樓高的登高望遠塔,都少不了電梯的輔助。而後在十九世紀後半一直到二十世紀初期的博覽會,登高望遠俯瞰城市,一直都是世博會中的亮點。
1853年當時的世界
從1848年開始,歐洲各國相繼爆發革命。法國經歷了第二共和,許多歐洲人逃往新大陸。而第二屆博覽會召開這年的7月,新大陸的火炮敲響了亞洲日本的警鐘。美國海軍准將柏利率軍艦闖入日本的浦賀港,以炮轟江戶相威脅,迫使幕府開港,是日本史上的「黑船來襲」。
同年愛爾蘭的都柏林以「產業、科學博覽會」為題也舉辦了「產業大博覽會(The Great Industrial Exhibition)」,參加者僅一百一十萬餘人,名氣遠不如當時的紐約市博會,但以長遠的文化建設眼光來看,因此設立的「愛爾蘭國立美術館」、「自然史博物館」,卻對於愛爾蘭的美術與科學有莫大的貢獻。
圖片、內容來源整理自:世博網、維基百科
『国際博覽会歷史事典』